27范文 >地图 >总结 >

幼儿园礼仪教育

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

时间:2024-04-04 作者:27范文

相关推荐

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7篇。

27范文的编辑费尽心思创造的“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一定能够让您满意,范文类型的文章真的值得借鉴吗?在写作前会参阅大量的范文。多看范文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技巧,这将是对你有益的建议!

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 篇1

要通过实境教育和实践教育,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礼仪,做到文明礼貌、举止行为规范。在幼儿礼仪教育中,切实抓好三方面内容:

1、做到语言文明。语言文明是礼仪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让幼儿做到语言文明,一是要讲普通话,讲尽量不讲方言、土语。二是用词文雅,要检点语气,显得热情、亲切、和蔼、友善、耐心。三是语言礼貌,要多说“你好”、“请”、“谢谢”、“再见”等日常礼貌语言。

2、做到交际文明。要教育幼儿在与父母和老师交往中,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做父母的好孩子,做老师的好学生。与小朋友交往,要做到团结友爱,互推互让,有玩具大家一起玩,有画图大家一起看,成为小朋友们都喜爱的好伙伴。

3、做到行为规范。一是要求幼儿遵守幼儿园纪律,能够按时上学和下学,自觉排队,做遵守纪律的好孩子。二是要求幼儿吃饭要不拣食吃饱,不浪费粮食;中午睡午觉要睡好,不发出响声,不影响其他幼儿午睡。三是要求幼儿要团结其他幼儿,说话有礼貌,遇事共商量,促进班级幼儿的团结。

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 篇2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教案

一、主题概述:

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交礼仪的重要内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和交往的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控与自律能力,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本教案以“学会有礼,做个好朋友”为主题,围绕“感恩的心”、“尊重的行为”和“友善的举止”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情景教学和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和实践社交礼仪。

二、教育目标:

1. 培养幼儿感恩之心,明白他人的善意和帮助,学会感谢;

2. 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学会关心、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差异;

3. 培养幼儿友善待人的举止,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4. 培养幼儿自控和自律能力,提高幼儿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感恩的心、尊重的行为、友善的举止;

难点:通过情景教学和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改进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过程:

1. 清晨拥抱(感恩的心)

目标:培养幼儿感恩意识和学会感谢。

活动内容:

(1)老师和幼儿共同进行“早安拥抱”,用拥抱表达彼此的关爱;

(2)围绕“感恩的心”展开简短的小组讨论,鼓励幼儿分享两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并提醒幼儿学会感谢;

(3)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制作感恩卡片,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 互动游戏(尊重的行为)

目标:培养幼儿对他人充满尊重的行为习惯。

活动内容:

(1)进行游戏“捉迷藏”,强调正好数参与者并尊重别人的个人空间;

(2)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幼儿的行为,及时表扬尊重他人的行为,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

3. 情景实践(友善的举止)

目标:培养幼儿友善待人的举止,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活动内容:

(1)进行情景角色扮演,模拟各种社交情景,如借玩具、请求帮助等,让幼儿主动去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

(2)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玩具,学会与他人分享;

(3)组织幼儿参与帮助教师整理教室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热心助人的习惯。

五、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各种情景,引导幼儿实践社交礼仪。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社交礼仪。

3. 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幼儿履行社交礼仪,并学会感谢和尊重他人。

六、教学评估:

1. 观察评估:观察幼儿在情景活动中的行为,包括感恩的表达、尊重的行为以及友善的举止等。

2. 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幼儿对社交礼仪的理解和实践情况,以及他们对他人意见的尊重程度。

七、教学延伸:

1. 家校合作:与家长合作,强调家庭中的礼仪教育,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制定家庭礼仪规范。

2. 社会实践:组织幼儿到社区参观、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实践社交礼仪。

八、教学总结:

通过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教案,我们能够引导幼儿学会有礼貌、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培养幼儿的自控和自律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家校合作和社会实践的延伸活动也能够促进幼儿全方位的素质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 篇3

一、常规工作

(一)、按时为教师发放礼仪月计划、周计划及教案;

(二)、及时更换小、中、大班的礼仪家园联系栏内容

(三)、继续以发放宣传单或调查问卷的形式,保持家园联系;

(四)、坚持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在培养大班幼儿练习升旗仪式的同时,选择少部分中班幼儿观看并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二、礼仪教育工作的培养与训练

(一)、幼儿常规培养

●坚持早入园礼仪小明星接待工作;统计幼儿及家长主动问好的百分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问好礼仪的教育,并以此来带动家长。

●复习上学习已经形成的如厕、洗手、喝水、小椅子、排队、穿脱衣服、穿脱鞋、有序取碗等常规礼仪的巩固,

●培养幼儿新增礼仪礼仪常规项目;

(二)、教师礼仪常规教育培养

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 篇4

古人曰:“不学礼,无以立”。从古至今,文明礼仪都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幼儿园阶段中就开始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将对幼儿的个性、社会道德品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生活礼仪目前的现状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标准。目前,全社会都在开展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而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培养各种习惯。如果从小注重幼儿的礼仪教育,幼儿将终身受益。幼儿由于年龄原因,缺乏一定的礼仪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的没有“规矩”。在与长辈的谈话与交往中,表现出不尊敬长辈,缺乏礼貌;和同辈的交往中,不懂得谦让,为所欲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还有些幼儿在公共场所大声喊叫,随手扔垃圾;在幼儿园里抢夺玩具,吃饭时挑食;去别人家做客时随手就拿走别人的东西等现象。所以,从幼儿园时期就进行礼仪教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会大大促进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二、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策略

1.将礼仪教学落实到一日生活中

将礼仪教育时时渗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使幼儿每时每刻都能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将会有效促使幼儿礼仪习惯的形成。幼儿早上进入幼儿园以后,就要进行学习、进餐、休息、游戏等一系列幼儿园活动。幼儿园老师关于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要从细微处下手,一直不停的引导幼儿学习规范。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语言,要有耐心的、反复的`为儿童加以讲解、示范,直到达到标准为止。例如,早上进园向老师和同伴问好,下午离园时跟老师和同伴道别;教育幼儿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你;要求幼儿按先后次序排队洗手,使用自己的毛巾,不大声吵闹,节约用水;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要保持桌面的整齐卫生,饭后帮老师收拾餐具;睡觉不影响他人等等。注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长此以往的练习,这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会在幼儿的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为幼儿的礼仪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开展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文明礼仪

幼儿们经常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不自觉的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主题课程往往都包含行为礼仪的教育。教师在设计主题课程时要将礼仪教育与主题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幼儿懂得礼仪的涵义。比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幼儿理解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不要再麻烦妈妈,我们开展了“我当妈妈的小助手”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学到了劳动技能,更体验到了妈妈的辛劳,意识到了像穿衣、洗脸、吃饭这样的事,自己是可以“帮”妈妈做的,以减轻妈妈的工作辛劳,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达到了统一。再如,幼儿园经过开展“向解放军叔叔学习”的活动,培育孩子们“站、坐、蹲、走”等根本动作,告诉幼儿什么样才是标准的姿势,让幼儿按照标准动作去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学,使幼儿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3.利用节日的喜庆气氛进行礼仪教学活动

传统节目活泼多样,各具特色。幼儿们都是喜欢过各种节日的,节日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把握好每一个节日时机,利用幼儿们在节日时的欢快情绪将礼仪教学渗透其中。节日教育自然生动,贴近生活。有创造性地开展节日礼仪教育,其隐含的教育意义对幼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每一个节日即将到来时,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幼儿什么节快到了,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如,三八妇女节进行爱妈妈的教育。节前,教师可以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让每个幼儿在家观察妈妈每天的工作,体会到她们的辛劳,在节日之前就让幼儿心里产生对妈妈的尊敬之情。节日当天,幼儿把自己亲手做的大红花或者贺卡送给妈妈。节后,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请家长把幼儿在家做的事情记录下来,拿回来一起交流,在幼儿间起到榜样和鼓励的作用。活动中,让幼儿懂得要尊重妈妈,让幼儿体会到是自己的付出让别人高兴,从而养成关心别人的良好习惯。

4.将礼仪教学融入到游戏活动中

幼儿们生来都是好玩的,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幼儿在游戏的时侯,通常会将自己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自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在游戏中加入礼仪教育,可以让幼儿将抽象的礼仪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模仿的行为规范。特别是一些包含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标准,都能够设计成游戏,让幼儿们参与其中,在游戏中受到礼仪教育。这样,通常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如教师带领幼儿玩“我去买东西”的游戏,要求扮演“营业员”的幼儿应面带微笑,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使用“欢迎光临”、“你好,请问您需要什么?”、“谢谢!”、“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进行交流。通过这类游戏,使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得到进一步巩固。教师还可以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设计成幼儿喜欢的儿歌等。如:幼儿的一日活动,可以通过儿歌表现出来:“太阳照,上学校;见老师,问声好;见朋友,说你早。进餐时,我不挑;活动时,我不吵;午休时,我不闹;上楼梯,静悄悄;我就是,好宝宝。”这种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幼儿会很喜欢,还从中学到了文明礼仪。

5、引导家庭加入,紧密合作一起进行礼仪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一个整体。为了让幼儿的礼仪教育得到持续有效的学习,家庭必须参与,家长与幼儿园老师共同对幼儿进行礼仪教学。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对教师的一言一行进行模仿。因此,在开展礼仪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并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自身的个人魅力。如在工作中要求自己,以平缓、温和的语气和幼儿交谈,并耐心地帮助幼儿解决他们的困难,每天微笑面对幼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幼儿每天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不知不觉也就受到了良好的礼仪教育。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比在幼儿园的时间多,这就要求父母也要为幼儿做出榜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所以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向往往要更多一些。例如:带孩子外出时,遇到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让幼儿学会照顾弟弟、妹妹,不与他们挣抢玩具;看到妈妈下班回家,为妈妈拿脱鞋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知礼、用礼,并有所表现。利用表率的作用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

三、结语

总之,良好的品格及行为习惯能够影响幼儿的一生,在幼儿时期开展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也十分有必要的。文明礼仪教育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礼仪教育,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启示、明事理,在实际生活体现文明礼仪,进而为幼儿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青青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孔令香.对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礼仪教育内容的梳理[J].家教世界,2016,(09).

[2]沈映池.探索家园合作礼仪教育的途径[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11).

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 篇5

福禄贝尔在19世纪中叶在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他的教育思想有:幼儿的自我发展原理,保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幼儿除去生命发展的障碍,让自我得到发展,命令式的,强制式的,干涉性的教育方法对幼儿无效。制作的玩具,取名叫做“恩物”。他强调要让孩子在爱中成长,父母应该多给孩子爱的教育。为此,首先就必须教育母亲,所以创立了世界上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

自己的感想:

1、福禄贝尔的“恩物”,的确名副其实。孩子们喜欢玩具,更喜欢玩玩具。每一个孩子的家里大大小小都有自己钟爱的玩具。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为孩子们准备充足的室内外玩具和玩玩具的时间。通过玩具有机的组合,锻炼幼儿方方面面的能力。我们有责任为幼儿准备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玩具。并且把玩具从玩具架上让孩子们拿下来,每天都能够接触是底线。

2、不成熟的想法,我们也准备在下学期酝酿一个例如“讲习所”的机构,让父母成为会员,或者采用会员制。通过对孩子父母的教育,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一些营养方面的讲座,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打造一个父母参与的平台。通过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从而文而化之,以便统一思想,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打下基础。我园准备以“读书”为切入点,来开展幼儿园与家长的活动。

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 篇6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儿童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有: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重视环境的作用,自由发展的环境,有秩序的环境,生气勃勃的环境,愉快的环境;教师的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

自己的感想:

1、室内的互动墙饰一直是我园的软肋。虽然有一些作品,一些内容。但只不过是简单的墙饰,称之不上互动。一面墙做好之后,想让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弄得花里胡哨,或者神神秘秘的,都是老师从自己想当然的角度出发,一点实际的意义也没有。首先墙饰应该从孩子的角色和孩子的作品出发,让孩子关注这一面面墙,让每一面墙会说话。室内的主题墙饰高高在上,孩子看不到,家长看不着,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今后的工作中,包括气象角,主题墙,互动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2、教师的包办代替

老师什么事都愿意做,幼儿的话替幼儿说了,幼儿的事替幼儿做了。不会给自己时间,更不会给幼儿时间。停下来,听听他在说什么,停下来,听听他在想什么。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展现,自由的说,自由的行,自由的想。什么叫创设?一个剧本,创设就是编剧。什么是观察,观察就是摄影。什么是指导,指导就是导演。主角是谁?孩子啊。

幼儿园礼仪教育随笔 篇7

模式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模式能力是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模式只是儿童数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教师对模式的内涵,模式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模式能力对儿童整体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等等相关方面都缺乏充分的认识。有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大多很满意他们自己对模式过程的理解,然而,通过对这些教师上课情况的观察表明,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模式的内涵,这种理解上的不完全限制了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幼儿的模式学习大多是在不断追求难度上的提升。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幼儿不停地进行模式排列题的练习。然而,这种单纯练习式的模式学习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幼儿能够完成多因素模式排列,但无法将模式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当中。本文将对模式的特点、模式发展的特点、模式学习的本质以及如何开展模式教学进行阐述,以期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模式是指有规则性的图案、花样、声音或事件等的重复出现,也可以是呈现于感官的一个重复性刺激。模式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模式有两个根本特点:重复性和可预测性。多种元素按规律循环排列,只要符合这一原则,都可以称之为模式。模式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红—绿—黄”交通灯的循环转换,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服装的图案设计,乐曲的创作,建筑的装饰处处都透着模式的思维。小小的模式隐藏着大大的道理,模式透出了生活之美,世界之秩序。对于教师来说,必须了解模式与生活的关系,必须了解模式的抽象认识源自生活的方方面面。

皮亚杰对儿童的模式学习发展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在婴儿期就开始感知模式。最初他们感知的是空间上的,如房间里有规则摆放的家具,同时他们也可以感知一些习惯性的行为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模式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皮亚杰将儿童模式概念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但在一次模式活动中,各阶段的内容可以同时或交叉出现。从皮亚杰的研究中,我们得知:

(1)儿童模式认知的发生和初步发展起始于儿童早期;

(2)儿童模式认知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3)模式与序列发展同步,但又比序列复杂。

国内研究者也对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儿童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儿童早期模式认知能力发展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2)儿童模式复制能力在3.5—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模式扩展能在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

(3)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孩的模式扩展能力显著高于男孩。

(4)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显著高于模式扩展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

(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模式复制和模式扩展任务中所犯错误水平在下降。

模式的规则是从生活中各种各样具有相似排列特点的事物中总结出来的,是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应该认识到模式本身固然是抽象的,但幼儿对于这种抽象的学习,却是从具体中学来的。也只有在具体中学习,才能使这种学习不只是一种机械的操练,不只是几种无意义的记忆,而变成一种具有领悟潜能的过程体验。儿童的模式学习更重要的'在于儿童的体验,在操作和探索的基础上去体验、去感受。因此,通过模式学习,主要不是让幼儿掌握多么高难度、多么复杂的知识概念,而是要让幼儿体验丰富多样的模式排列,发现这种排列之美,从而学会运用模式去创造美。

首先,要正确认识模式教育活动,明确模式教育活动的真正目标是丰富体验,提高能力。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模式的学习重点应集中在丰富幼儿的模式体验和发展幼儿的模式能力上。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模式构成的,把模式活动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幼儿以模式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模式的方式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正是模式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是否能在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我们要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园阶段,引导幼儿更多地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具有模式特点的事物,丰富幼儿对模式的体验,引导幼儿开展内隐学习,让模式的经验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他们积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体现的就是一种日积月累积淀出的感觉,模式的学习也需要这样的感觉。这种积淀式的学习可以为幼儿将来理解模式的本质特点及进一步运用模式奠定基础,更加适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更有利于幼儿长远的数学学习。其次,要认识到只有将基础打牢固,才能真正发展幼儿的模式能力。幼儿的模式教育,不应该将关注点集中在解决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的模式题目上,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帮助幼儿理解模式的基本单位与结构上。只有将模式的基础知识学扎实了,才能真正发展模式能力,将模式能力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如今,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过于急切地想要拔高模式题目的难度,而忽视了幼儿对模式基础的掌握。幼儿在学习重复模式时,如果没有完全理解每个单位模式所受的限制,就会阻碍其发展出更复杂的模式,如成长模式。然而通常情况下,教师教授重复模式时,模式的结构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解。幼儿虽然在一遍两遍的练习下,会做重复模式的题目,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模式的单位和结构。在模式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长,而是应该努力让小苗长得又粗又壮,把基础打结实。

最后,要认识到模式的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假如我们把模式当作一种脱离生活的规律去发现,让儿童直接走进抽象,那么儿童就很难再回到现实。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自己去探索并发现和创造模式,教师应该重视儿童的探索与发现。生活中模式活动的材料取之不尽,幼儿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这就是模式的材料;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也是模式的好材料;长头发、短头发也可以作为模式活动的材料,儿童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去探索模式、学习模式。在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创意,不但要以鼓励的态度多加保护,而且要认真分析,进行有益的引导,但这些闪光点并不是随时可见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去发现。

幼儿园区角的串珠材料,是孩子们很喜欢玩的材料。它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教师并未像其他数学活动一样下达任务指标,而是让幼儿自己玩,自己探索。当区角的串珠材料摆放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发现,有些幼儿串的串珠已经开始出现简单的模式了,有的幼儿甚至偶尔会串出ABC模式。这是幼儿自己体验、摸索的结果,他们为了把项链串得更漂亮,会不断地尝试、探索、模仿、学习,在这样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学习着模式的知识。其实更重要的不是了解了多少模式的知识,而是将模式与美,与生活很自然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做的应该是为幼儿展示多种形式的模式,给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模式之美,从宽度上不断拓展,让幼儿发现模式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幼儿的模式体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积淀模式的感受,这种积淀,需要幼儿从更多的角度去体验,需要幼儿去感受更多的模式形式,需要幼儿发挥更多的创造。当这一切条件都已积淀完成时,提升模式的复杂程度就成了一个自然的过程,不用去着急地推着孩子向前走。不要让孩子们行色匆匆,漏掉生活中真正值得去体会的风景。

史亚娟.论模式能力及其对儿童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7-8).

林泳海,周葱葱.3.5-6.5岁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探新,2003(1).

林泳海,曾一飞.幼儿序列和式样的特点和教学.山东教育,(6).

高燕.运用日常生活情境促进小班幼儿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研究,(7).

史亚娟,庞丽娟,陶沙,陈瑶.3~5岁儿童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

本文来源://www.27fw.com/2/11069.html